摘要:西南岩溶地区干旱缺水、石漠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严重。2003年以来,通过开展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查明了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解决了100多万人的缺水问题。
1. 项目概况
西南岩溶地区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等省(区、市),面积78万km2。由于特殊的岩溶发育条件,导致干旱缺水、岩溶石漠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十分严重。区内缺水人口达1700万,受旱耕地近700万ha,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区内仍有1000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3。2003—2014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30多家单位,开展了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计划项目,完成1 : 5万水文地质调查面积21万km2, 查明了工作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为居 民饮水安全和石漠化治理提供了水资源保障。
1. 成果简介
(1 )查明了岩溶水文地质条件和主要环境地质问题。通过1 : 5万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查明了不同岩溶环境类 型区地下水赋存特点、水循环机理、水质与污染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条件,编制了地下水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区划。为该区抗旱找水提供了技术支撑,可快速确 定找水靶区和取水水源,使勘探成井率由30%提高到80%以上。
(2)掌握了西南岩溶区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潜力。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可开发利用量为615亿m3/a,现状开采量98亿m3/a,开米程度只有16%。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较大,达517亿m3/a。区内有资料记录的地下河2763条,总长度13493km,相当于一条黄河,但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却不足10%。
(3)查明了石漠化分布和变化状况。 通过调查和研究,掌握了岩溶石漠化形成机理和分布状况,石漠化综合治理取得了初步成效。1999—2008年,岩溶石漠化面积从11.35万km2减少到7万km2,年平均减少率为4%(图1、图2)。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以详细的水文地质调查资料为依据,采取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为龙头的生态恢复综合模式。
(4)岩溶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成效显著。在不同岩溶类型区,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示范。采取堵洞蓄水、暗河截流、大泉壅水、钻井、大口井、斜井等多种方式开发利用地下水,拦截地下河形成地下调节水库5座,地表溶洼成库2处, 钻探成井300多眼,表层岩溶水调蓄20余处,开挖浅井50多口,解决了100多万人饮水困难和逾3万ha耕地灌溉用水,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5)典型岩溶水开发与地质环境综合整治模式初步建立。
岩溶峰林平原区开发利用浅层地下水与节水生态农业模式:该类型区主要分布于广西中部和东北部,涉及20个岩溶县(市)。地貌类型以峰林平原为主,地下水埋藏较浅,以地下河天窗或钻孔及大口井开采为主。如宾阳县黎塘镇谢村桥美示范区,通过开发表层岩溶带地下水,建设以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基地,年产值达1300多万元,增收20%~30%。
溶丘洼地区堵洞引水与庭院经济模 式:该类型区主要分布于湖南、湖北、贵州、广东等地,地貌类型以溶丘洼地 为主,形成多级台地,适宜在高位地下 河出口处堵洞引水。如贵州省平塘县巨 木地下河,利用地下空间在地下河出口 处筑坝拦蓄地下水成库,建成库容239.2 万m3地下水库1座、300m3高位蓄水池1 座,解决了 12000人、14000头大牲畜饮 水和8000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实现年 经济收人145万元。
深切峰丛洼地区表层岩溶带调蓄与 生态经济模式:该类型区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重庆、湖北、湘西、桂西的斜坡地带,地貌类型以峰丛洼地和深切河谷为主。利用高位表层泉水兴建田间调蓄水柜,建立立体生态农业和名特优果树基地,生态恢复与经济建设相结合。
断陷盆地区堵洞蓄水与水资源联合调度模式:该类型区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貌类型为断陷盆地与断块中低山相间分布,盆地周边发育的季节性暗河或泉水为可供开发利用的宝贵水资源。如云南泸西盆地边缘建成了皮家寨岩溶 大泉束流调压壅水开发示范工程(图3),允许开米量6万m3/d。解决了2.5万人的饮水困难和2400ha耕地的灌溉用水问题。
2.成果意义
西南岩溶地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示范,为岩溶干旱缺水地区提供了水资源保障,为石漠化治理提出了有效对策,探索建立了生态脆弱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