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7~9日,第十四届全国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在陕西省宝鸡市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主办,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承办。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矿业联合会以及22家有色地勘局和科研院所、北矿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矿山环境治理投融资联盟、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有色金属报等单位的139位代表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任旭东、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出席论坛开幕式并讲话。中国矿业联合会原常务副会长王家华作《互联网时代下的地勘改革新思维》的报告;北矿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曦明作《寻求合作谋发展 创新模式促转型》的报告。论坛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地质矿产分会会长、北京矿产地质研究院院长王京彬和轮值主席西北有色地质勘查局局长孙峰分别主持。西北、湖南、吉林、浙江4个有色地勘局及中国有色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作专题发言,其余与会代表以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研讨。
会议指出,当前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正处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聚焦战略性产业,前瞻布局、系统谋划、拓展空间、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基本资源的国情没有变;资源在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变;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总体态势没有变。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系列重要战略部署,整个地勘行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发展面临多重挑战,但是当前我国地质工作依然面临着较好的历史机遇,地质工作仍大有作为:一是国家能源和资源要求加强清洁低碳能源和战略性新兴矿产的调查;二是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加强综合地质调查,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促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发挥地质工作多手段作用;三是服务新型城镇化三化的重大建设,要求服务城市地下空间,科学开发利用,加大土地调查,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四是服务海洋强国建设,摸清海洋资源状况,加大油气等调查力度,走向深海大洋,挺进南北二极;五是一系列重大战略实施,要求地质工作提供信息支撑与服务;六是实施三深一土战略,迫切要求加大地质科学力度。资源地质要从传统固体矿产向清洁能源和战略新兴矿产转变;要从境内向境内外并举;要向大数据挖掘,提供解决方案;要向质量和效率转变。同时,有色地勘行业发展面临着以下新形势、新任务:一是资源地质的发展高峰期已过,精干队伍势在必行。勘查投资近几年连续下滑,既有矿业周期性的原因,也有中国工业化后期,资源需求增长率下降,资源重要性相对下滑的因素。二是民生地质迎来大发展机遇,可能要持续二三十年的较长时期。三是初步判断资源的红利在海外,随着国家大的政策转向,从早期是资源优先,现在是资源环境并重,未来将是环境优先,中国未来的资源需求会依赖全球。因此,有色地勘单位需要深入参与“一带一路”资源合作和地勘产业合作。四是地质工作趋势是从过去一业为主多种经营,转向资源与民生地质双主业,大地质、大数据会成为新趋势。五是地勘体制改革实际上在加速推进逐步深化,地勘单位事企分开、进行企业化改革是大趋势。
会议认为,当前地勘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地质勘查投入持续降低。2012年以来,我国地质勘查投入呈现连年下滑态势,并不断加速,2016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同比减少24.6%,勘查产能将逐渐呈现过剩态势,整个地勘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2、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绿色勘查各项刚性约束不断增强。国家对环保工作日益重视,从中央到各省、市、县等都划定了一定的生态保护区、环境保护区、水源涵养地等,传统地质勘查工作区域不断被压缩。近年来,国家制定的环保标准和各项要求持续提高,绿色勘查需要地质工作不断进行转型升级。
3、地勘行业分类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各省纷纷谋划对国有地勘单位进行改革,其方式和路径不尽相同,但总的趋式是企业化。目前各地改革中仍然有在改革进展不统一,政策差异较大、后续政策没有完全到位,改革措施难以考虑地勘单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的通病。地勘行业改革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和统一指导。
4、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依然突出,人才引进和接续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对一线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在地质工作不断转型升级发展的趋势下,要加强科技引领和人才支撑作用,全面加强技术创新以及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高精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会议强调,地勘单位在改革发展中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责,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首先坚持做好地质勘查主业,延伸产业链。突出地质勘查支柱产业作用,千方百计扩大增量,积极开展各类项目的立项工作,重点开拓社会资金项目。要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双促进。一是事企分开、政策配套。地勘体制改革要强调顶层设计,要多研究和主动争取政策。二是地质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反映在地质工作,是矿产勘查产能过剩需要去;去库存,要求地勘单位主动去矿权,保留几个高质量、优质的矿权,矿权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去杠杆,一些政策在去事业编、去资质,编制未来会取消或部分取消,竞争势必加速。降成本,是全行业的共性。补短板,要补民生地质、绿色勘查和科技创新的短板。其次紧跟“一带一路”战略和国际产能合作步伐,抓住各相关产业“走出去”的新机遇。各有色地勘单位加快推进地质工作及自身相关特色产业“走出去”步伐,更好的保障我国矿产资源需求,作好中国地勘走向全球的国家队,排头兵。代表们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在协调优惠政策落实的基础上,研究转型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尽快出台相关的配套政策,推动地勘单位转型发展健康有序进行。
本次论坛,与会单位交流了地质找矿新成果和生产经营的新进展,总结并分享了改革发展思路、进展和心得,主要有:
1.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五大模式。一是以青海有色地勘局为代表的矿产勘查向绿色勘查转型。先后探用浅钻代替槽探,一机多孔一孔多支,最大限度减少扰动;二是以贵州有色地勘局为代表的资源地质向民生地质转型。他们主动为贵州发展旅游经济服务,先后在被前人认定为地热盲区的县打出优质地热井;三是以北京矿产研究院、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等为代表的传统服务向高科技含量服务转型。他们在向社会提供地质勘查等传统业务服务时,先后以地质勘查方法技术和装备为主开展科技创新,形成了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法技术和装备产品;四是以华北地勘局为代表的由区域经营为主向国际化经营转型。该局去年年底开发的老挝爬奔金矿建成投产,到今年4月已生产黄金140多千克,打造出了国际化经营的新基地。五是以西北有色地勘局为代表的单一地质勘查向勘查开发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转型。目前,西北有色地勘局不仅形成年处理矿石300多万吨的矿业开发能力,而且在黄金产业上形成了从勘查、开发到冶炼、饰品设计加工、贸易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
2.大力培育绿色勘查文化。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生态保护和矿产勘查之间、矿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地质勘查的工作范围和空间被各类“保护区”挤压,许多具有良好找矿前景的勘查区不得不戛然而止。新标准,新规范的不断出台,勘查资金投入不断降低,勘查范围不断缩小,在生态倒逼的压力下,各地勘单位要通过重新梳理矿产勘查行业规范,大力推广绿色勘查理念,既考虑实现开发的同时又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扰动。坚持以先进技术和方法引领绿色勘查,通过研发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方法,引入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建立主动防控的地质勘查新体系,使绿色勘查、和谐勘查逐渐成为一种理念并贯穿于矿产勘查的全过程。
3.加强地勘单位能力建设。地勘单位要转型到新的领域,资质是门票,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要做好资质建设,做好新资质的申报和老资质的升级。其次是要通过双主业,相对对冲矿产勘查下行风险,增强双服务能力,更好服务于政府和市场的需求。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复合型人才、民生地质方面的人才要大力引进、培养和使用。重视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为他们提供好的平台。有计划地组织培训出国工作人才,逐步建立强大的高素质对外管理与工作队伍,增加“一带一路”“走出去”队伍的核心竞争力。
4.创新驱动切实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按照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产学研用一体化,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全流程原则,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研发基地、工程示范项目、技术创新联盟。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建立数据平台,形成地质大数据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地质资料在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共享,为企业和地勘单位提供全面、准确、便捷的地质资料和信息服务。加强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加强理论创新与推广,探索地质找矿领域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借助PPP模式,开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风险勘查,寻求合作谋发展,创新模式促转型,为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做贡献。
最后,会议对2018年第十五届全国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论坛的承办单位进行了审议,确定承办单位为广东有色地质勘查局。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