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详情
——第十一届全国有色金属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综述
在8 月23 日~25 日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有色地质勘查行业发展与改革高层论坛上,地勘经济进入“ 新常态”成为代表们关注的热点。围绕新常态的特点、持续时间、如何应对等问题,来自全国有色地质勘查系统的90多名代表,纷纷结合自己的探索实践以及实践中遭遇的困惑,进行了探讨。
新挑战:投资下滑、市场低迷、竞争加剧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所地质勘查经济研究室副主任高兵列举的数据显示,从全球看,固体矿产勘查投入2013 年较上一年大降30%;从国内看,我国矿产勘查投入自去年出现十年来的首次下滑、降幅达9%后,今年上半年的降幅仍有7%。
“国际上固体勘查的投资主要来自大型公司,小型公司很难从市场募集资金,下降幅度更大。”高兵说。
中国有色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任旭东发布的数据则表明,有色金属固定资产投资经历十多年快速上涨后,今年上半年首次出现了投资上涨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
投资下滑与市场低迷总是结伴而行。统计数据显示,以表现抢眼的有色和贵金属市场为例,今年上半年,除镍上涨较快、铝有所上涨外,或继续下跌或是处于小幅震荡局面。
上述言论,在近年来作为我国矿产勘查投资主力的民营资本企业中,迅速得到了印证。
“2004 年时,一些老板手提大量现金在新疆收购探矿权,收购时根本不问有没有矿、有多少矿,只要你卖就40 万元一个。”有色金属矿产地质调查中心主任王京彬说,“而如今,即使找矿前景已经明朗的探矿权,也鲜有人问津。”
新常态对地勘单位发展的直接影响是市场萎缩、竞争加剧、利润收窄。对这种新常态,代表们认为要辩证地看。既要看到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更要看到它对市场特别是国内市场的“整理”。绝大部分民营资本在这轮市场整理中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今后在矿产勘查特别是风险勘查中的投资一定会更加理性。
新亮点:基础地质、地环地灾、地质科技投资增长明显
新常态的总体特点是投资下滑,但在这一趋势下,有关民生的地质工作投入却逆势上扬。今年上半年,我国财政共向地质工作投入154.43 亿元,除总投入和矿产勘查投入下滑外,在基础地质、地环地灾和地质科技的投资,却分别增长51.5%、27%和39%。
代表们普遍认为,随着中央关注民生政策的实施,财政资金在地质工作领域的投入,也将更加关注民生和环保。因此,新常态下及时调整业务工作重点的单位,会为自己撬开另一扇市场的大门。
海南省地质局的实践,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2013 年,海南省地质局根据海南环境保护政策和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及时将工作重点调整到基础地质、海洋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为主,在行业利润收窄的情况下逆势上扬,全年实现总收入12.5 亿余元,首次突破10 亿元大关,同比增长46%,实现总利润1.04 亿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同比增长72.3%。同时,海南省地质局还以农业地质工作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拓展地质专业优势,经省有关部门批准后,将自己打造成了富硒农产品的产地认证、标准制订、产品认证单位。
辽宁有色局在稳定地质找矿、工程勘查、海底炸礁等传统和特色市场的同时,相继开辟了文物变形监测、安全工程、高标准农田设计和职业病评价等产业项目,助推全局经济实现了平稳增长:2013 年全局实现货币工作总量10.18 亿元,同比增长10.65%;产值8.97 亿元;经营收入7.92 亿元,同比增长12.82% ;生产增加值3.73 亿元,同比增长3.6% ;利润(结余与收益)6213 万元,同比增长19%。
新常态下有色地勘系统经济却能够平稳运行并有小幅增长,对此与会代表讨论认为,这是由于有色地勘领域长期坚持了“围着市场转”的经营发展理念。如辽宁有色局将地质技术服务发展成特色产业,天津华北有色局“搭便车”借原来的矿山服务企业走向海外、从海外技术服务开始逐步转向更为擅长的找矿领域,有色金属地质调查中心借高素质人才队伍雄厚的优势在海外通过资本运作、技术服务等实现了多渠道赢利等。更可喜的是,适应中央更加关注民生的形势,有色地勘系统将服务重点对准了基层市县,瞄准了国家重点投资的扶贫地区,比如贵州有色和核工业局,在今年上半年内完成了以国家乌蒙山连片扶贫攻坚区为重点的基层市县政府的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工作。
新策略:稳中求进、同心协力、稳步改革
地勘单位新常态遭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去“戴事业的帽子,走企业的路子”式的“ 混合双打”难以为继。如何选择适应本地实际的分类改革路线,通过改革推动地质事业的发展,通过发展解决地质事业面临的问题,成为当前地勘单位的首要问题。
从与会者交流的情况看,目前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省份屈指可数,绝大多数还处在与省编办沟通协调、等待批复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稳定、发展的双重任务压力陡增,职工思想焦虑。
与会者认为,在这种形势下,各级政府、地勘单位应同心协力,尽可能地采取稳中求进策略,在确保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进地勘单位分类改革。
从政府层面看,深化地勘单位分类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途径和方法步骤。应及时出台地勘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落实国家此前为地勘单位出台的优惠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省政府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省内地勘单位的实际,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在全面推行绩效工资等收入分配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地勘单位具有科研、施工双重性质的特殊性,给予一定的政策调整空间。对有海外找矿或其他经营业务的地勘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应在出国审批、工资待遇等方面,出台更契合实际的政策。
从地勘单位自身看,要继续壮大地质找矿主业,提升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要适应新形势,加大民生地质投入,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树立大地质的理念,拓展服务领域;要进一步规范单位内部管理,营造团结和谐的氛围,确保发展、改革有一个稳定的环境。
在地勘经济新常态中,市场化方向不可逆转。在矿业的“ 黄金十年”中,地勘单位借助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主动解决问题,但制约发展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部分问题进一步凸显,更需要政府和地勘单位共同协力应对。(记者于德福、特约记者徐国端)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