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进入国际矿业先进行列”作为战略目标的紫金矿业,在海外并购上不仅动作频频,而且总有惊人之举。
5月26日,紫金矿业发出公告,宣布与艾芬豪和巴理克两大国际矿业巨头“握手”结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世界级超大铜矿和金矿。这两项海外扩张项目也是10年来中国矿业企业“走出去”战略中排名前20位的标的,也再次证明了紫金矿业是一家“有远见和实力的公司”。
然而,与紫金矿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全球矿业风声鹤唳、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当前已是海外抄底绝佳机会的语境下,中国企业包括一些央企都表现出了少有的冷静和沉寂。事实上,紫金矿业此次的海外并购,之所以能引起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很大程度上缘于其逆势而为,在中国海外并购鲜有动作之时的果敢出手。
“一个常识的问题:谁都知道市场是买跌不买涨,现在是收购、并购境外矿资产的时机,但现实是喊着‘出去’的多真正出手的少,除紫金矿业等少数矿业公司在行动外,中国矿业界太沉闷了,这真的有点不合常理!”即便是业内的专家,中国矿业联合会常务副会长王家华同样感到了不可思议。
全球矿业趋冷 并购机会显现
不可否认,近4年来,全球矿业持续趋冷,矿业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矿产品价格大幅下降,国际矿业上市公司的市值缩水严重,许多初级勘探公司或倒闭或在生死边缘徘徊,至于这些矿业公司的股票更是无人问津而成为了“僵尸股”。
尽管全球矿业已连续4年呈现出下行态势,但趋冷态势仍在继续中,且尚未出现好转迹象。据相关数据显示,受全球宏观经济增长复苏疲软,且不稳定的影响,全球矿业指数延续了2011年年中以来整体下行的态势,但下行速度明显趋缓,似乎已趋近底部。从SNL矿业活动指数(PAI)的走势来看,PAI指数从去年的9月开始,从近两年的74点相对高位一路下跌至今年2月份的50点,之后在3月反弹至58点,而后再次下行。截至5月,PAI指数已跌至41点,达到近3年的最低位;SNL金属指数价格也几乎下行至近3年来的最低点。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矿业经过4年来的深度调整,大多矿产品价格已降至历史最低点,几乎无利润可言。有的矿种,如金、银、铝、铅、锌价格,已然接近或达到其平均生产成本,如果价格继续大幅下跌,整个产业都将面临风险;另一些矿种,如铜、镍、锡价格,则继续下行,震幅仍然较大,加上去库存化等有利因素,预计中短期内将逐渐趋稳。矿业公司处境十分艰难,在生死边缘苦苦支撑。
“国际矿业经历了近年来最为深刻的市场变动,这种调整期已经趋于尾声。”针对目前持续低迷的国际矿业市场,加拿大德华国际矿业集团总裁刘乃顺认为,预计全球矿业市场从明年上半年开始逐步转暖回升,3年后进入稳定期。他进一步解释,现在国际矿业价格已处于最低点,不少国际矿业公司市值锐减,资金链条断裂,急需海外投资,这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抄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事实上,这种抄底观点在国内业内人士中相当普遍。今年以来,在各种涉矿会议包括在北京国际矿业城每周举办的矿业沙龙上,矿业、金融等领域的精英聚集在一起,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当前的全球矿业形势,以及是否到了该抄底的最佳时机和如何进行海外抄底。
“当前全球矿业持续低迷,国际矿业资产严重缩水,一些矿业公司被套牢,正是全球矿业市场优化整合的有利时机。全球矿业呼唤我们赶快行动,中国矿业企业抓住机遇‘走出去’进行海外布局,对整个矿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家华表示。
矿企只喊不练 并购鲜有亮点
古人云:大道至简,知易行难。虽然全球矿业人都知道现在是进行海外抄底布局的绝佳时机,但坐而论之者多,而真正付诸实施者少。
据相关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全球能源矿产与固体矿产公司并购双双下滑。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共发生24宗并购,与2014年第四季度的43宗和第三季度的52宗相比,有明显下降。同往年一样,今年上半年的矿业并购活动仍然主要集中在金、铜等少数矿种上。
至于国内企业,更是鲜有发声,多数依然是畏首畏尾,等待观望,而真正能像紫金矿业这样善抓时机、果敢出手的矿企少之甚少。
“前几年追涨进入矿业领域的企业基本都被套牢了,矿产资产缩水缩得很惨。这些企业为什么不吸取教训,在当前全球矿业最低谷时进行并购呢?”王家华的疑问也正是业内人士普遍存在的困惑。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但思想观念无疑是第一位的,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的人是买涨不买跌。”加拿大德华国际矿业集团公司副总裁兼总工程师李林涛认为,因为大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还是等待时机买涨不买跌。大多数老板和企业喜欢爬坡,因为已经习惯了爬坡,而且总感觉爬坡要比下坡安全。
而在中国黄金集团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渊慧看来,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弊端严重束缚了“走出去”步伐。他说,对于我国的大型矿企(一般以央企或地方国企为主)来说,其投资决策会充分考虑到未来的绩效考核及领导班子的任期考核,抄底成功的概率相较买涨成功的概率自然要低,而且在下降通道进行并购决策,主要负责人将承担很大风险,这自然就影响其海外进行抄底的积极性。而民营私营企业搞矿业的,真正对矿业周期、发展规律以及战略投资看重并有实操经验的,国内又并不多。
持同样观点的不在少数。中国矿业联合会咨询中心陈宇清就认为,紫金矿业的成功在于体制。毕竟这个团队是搞地质出身,体制活,又有经验。
“一方面中国国企对能源领域实行垄断,民营企业很难有所作为,而国有企业效率偏低,成本偏高,优质资源少,矿产品位低,同时又面临高层人员的频繁变动,很难做出真正符合企业和国家战略利益的长期规划。另一方面,矿产企业是地方政府的经济支柱,矿产企业如把资金用于海外扩展,势必会相应缩小本地的矿产规模,减少就业岗位,因此当地政府一般是反对属地企业到海外投资的。”刘乃顺分析说,此外,中国国营企业特别是矿业企业资本结构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往往是大而不强,不具备到海外投资的实力。还有,中国人习惯了人情社会和权力社会,对法治投资环境不适应,有恐惧感。加之海外矿业布局环节多,容易造成误会或失误,担心追责或负责。
投资矿业项目风险高投入大,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进行海外布局,离不开像紫金矿业这样资金雄厚的龙头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引领、示范和拉动作用。然而,中国国企近年来在这方面却表现得差强人意。
“目前的状况是,大宗商品类的矿业项目要是没有国企行动,的确很难。大多数民企还是不习惯投资长期性的矿业项目,特别是勘探与开发阶段的矿业项目。”李林涛表示。
实际上,现在国内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上还普遍存在着“想行动的没实力、有实力的缺信心”现象。中国矿业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包括中铝等央企在内的许多矿山企业,因全球矿业形势低迷、矿产品价格下跌严重,经济效益严重下滑,有的已开始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想‘走出去’抄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矿产品上涨时矿企盈利水平高,银行也乐意贷款,‘走出去’不差钱。现在企业效益普遍不好,流动资金短缺,承兑多现金少,银行又光收不贷。即便是全球矿业市场到了最低谷,这些企业也没有能力来进行抄底。”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说。
而对全球矿业市场信心不足也是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海外抄底的一大因素。市场经济某种程度上也是“信心经济”,信心不足、预期悲观往往带来市场上供需的虚假信息,往往会造成市场的大幅波动。特别是前几年中国企业在矿业形势一片大好时,争相“走出去”收购、并购矿产项目,但只开花不结果,失败者比比皆是,成功者凤毛麟角。有关部门统计的高达90%左右的“走出去”失败率,在很大程度上摧毁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自信力。
毋庸置疑的是,当前中国的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去产能任重道远。国内身边的这些企业都半死不活、亏损严重,还要去海外去并购矿产项目,岂不是去找死?且不说现在海外的优势矿产项目早已被瓜分殆尽,剩余的都是食之无味的“鸡肋”了。可以说,对全球及国内矿业市场的悲观情绪,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大思想障碍,如果没有利好政策、有利条件来提振信心,让其看到希望,既是说得天花乱坠,他们也无动于衷。
北京国际矿业城总裁朱绍宝认为,当前中国企业去海外抄底面临诸多困境,一是目标国选择方面,“一带一路”时机尚早,非洲、南美不敢去,北美、澳洲赚钱的矿没人出手。二是在“走出去”的企业方面,优质企业进不去,破烂企业不敢进,中流企业总想进。三是在资金方面,资金不是企业自有的,矿业下行期金融系统都缺少信心导致企业融资难,尤其是矿业融资更难;全球市场低迷,融资成本很高;矿业谷底期,退出机会几乎是零,拿到手的热山芋想扔掉可就难了,无法预测时间和收益的买卖有几个企业敢做?
聚焦国家战略 打造“并购航母”
在当前国际矿业市场持续趋冷、一片唱衰的情况下,对中国矿业发展是挑战还是机遇,中国企业是否应该大胆地走出去?王家华的看法是,在变革之前实行变革才能赢得发展。当前正是全球矿业市场优化布局的有利时机,中国企业应当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积极在海外进行并购,加大投资,以较低的代价储备和开发国外资源,特别是那些优质的稀缺的矿产资源。
实际上,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良好机遇。近年来,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各省(市、区)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规划,相关矿山企业、地勘单位、金融部门更是跃跃欲试,一些相关基金也应运而生。
而在刘乃顺看来,这只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国矿业走出国门符合国家长期战略利益,中国企业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准确的判断和果断的决心。他指出,目前中国矿业以国内开采为主,国外进口为辅,这种能源结构不利于保护中国的资源和环境,也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上丧失了相当分量的话语权,更威胁到自身的能源安全。中国能源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的理想结构应当是以开发海外资源为主,靠国内优质矿产进行调节,这样既能保护本国的资源,还能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利于赢得国际贸易的话语权。因此,中国矿业走出去是符合国家长远利益的必经之路,越早迈出这一步,越能掌握主动权。
“此时正是中国矿业调整产业结构,加速全球化布局和国际化进程的最佳时期。所谓调整产业结构,一是要减少国内的环境压力,二是要提前到海外占据国内稀缺的优质矿产资源,三是争取把国内过剩的产能转移到海外,这也符合现在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刘乃顺表示。
而在“走出去”的模式选择方面也至关重要。目前,中国企业热衷于收购资产和控制资源,要么全部买断,要么起码相对控股。而很多的事实证明,买股份其实比买资产更安全更实用。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的一大特点是要控制。要控制一个好的项目或公司需要的资金量很大,一般的企业在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原理的情况下是吃不了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控制,是否已经具备了控制后的管理和运行能力和理念。”相关业内人士分析说,大家都说“想买的没有钱”,问题是想买多少。买100%可能没有钱,买10%的钱可能是够的。是否可以联合10个10%来买100%,可问题又出来了,那就是谁都不愿意做10%的股东,而让公司交给一个独立董事会去管理。
“矿业并购成功三要素:资源为本、技术为王、资本为谋,三者缺一不可。”王家华认为,过去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所以失败率高,主要原因是缺乏常识、忽视常识、违背常识单打独斗,缺乏标准体系和第三方服务体系。中国企业要想稳健地“走出去”参与全球资源的优化布局,必须要抱团取暖,有国际化的思维和标准,集中地勘单位的技术,矿山企业的资金、管理,金融、法律部门的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打造“航空母舰”。
刘乃顺认为,要在海外成功经营矿产企业,必须要有正确的团队、正规的资金渠道、正确的途径、正确的程序以及正确的项目。此外,国家的投资环境至关重要,有些地区尽管有着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如果政治局势动荡、投资风险大,投资者就不应贸然行动。还有合作对象的选择也至关重要,对方的商业信誉、资金实力、企业理念和文化背景都应考虑中。(t)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