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厂坪,贵州省务川县城北44公里、一块最高海拔只有1600多米、面积仅为10多平方公里、三面是悬崖的高凸台地。
就是在这块再平常不过的小山上,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却找出了一个大型铝土矿床。
瓦厂坪就象一个天窗。撬开这个天窗后,人们发现了黔北巨大的铝土矿资源潜力。在黔北务川、正安、道真三县,贵州有色地勘局先后又找出了正安新木-晏溪、道真新民等三个大型铝土矿床,贵州地矿局也找出务川大竹园大型铝土矿床,四个大型铝土矿已探明的资源储量已超过1.5亿吨。
瓦厂坪更象一部天梯。借助这部天梯,黔北三县人民将走上致富路。铝土矿资源的发现,将使务川、正安、道真三个传统的农业县,步入到资源深度开发、联动开发、滚动开发的全新发展阶段,形成煤铝电联营、铝土矿从开采到铝材加工完整产业链条的新格局。
大胆决策 重上黔北铝土矿勘查项目
武国辉是在这年2月从省建设厅来到贵州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任局长的。
“我们地质队的人不会别的,就是会找矿、会打钻。”武国辉说,在调研时,他听到职工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也引发了自己关于地勘单位如何发展的深层次思索。
调研后他发现,和全国所有地勘单位一样,贵州有色地勘局在地质工作低迷时,被迫走上了取短避长的发展道路。在近20年的时间内,先后办有260多个多种经营项目,但绝大多数均以失败而告终。花了钱投了精力却没有任何收获,而在自己的专长找矿上,到2002年全局施工的勘查项目仅有2个,其中一个还是帮人打工。
两个月后,武国辉在全局干部大会上果断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略:实施一个战略,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实施企业化发展战略;壮大两个产业,一是地质找矿,二是工程勘察。
按照这一方略,武国辉在局和队两个层面开展了强制性推进措施。在局层面,他于2002年5月恢复了已撤销多年的地质处,并下达了年底前完成《贵州省老矿山第二轮找矿规划》、《贵州省铝土矿新一轮找矿规划》的死命令;在队层面,要求各队全面分析历史地质资料,筛选、登记探矿权。“谁的筛选、登记探矿权工作做不好,谁就把队长的位置挪出来。”
在他的重压下,到2002年底,贵州有色局共在黔北筛选登记了4个铝土矿探矿权。
谈到地质技术人员的不倦追求,武国辉向记者介绍了苏书灿。
苏书灿,贵州省有色地勘局三总队退休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2002年6月召开的离退休老专家座谈会上,苏书灿再次提出,应重新启动黔北铝土矿的勘查工作,重点是务正道地区北北东向。只要加大投入,黔北就可能成为贵州新的铝土矿勘查基地。
武国辉说,会后他了解到,苏书灿已多次提这一建议了。在省有色地勘局三总队调研时他还了解到,苏书灿对黔北铝土矿的勘查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仅工作期间一直不放弃黔北铝土矿成矿规律、成矿时代的研究与探索,退休后仍坚持到野外踏勘,往往要坐近一天的公共汽车才能到达现场。
面临地质工作回升向好的难得机遇,看到地质技术人员对黔北铝土矿充满信心的执着, 2002年底,武国辉决定,在资金异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必要的勘查经费,由三总队在登记的探矿权中挑选一个于次年开展预查工作。
理论创新 突破脑袋中固有的框框限制
谈到瓦厂坪找矿过程中的理论创新,苏书灿、鲁方康、曹建洲、胡立利、杨秀林在接受采访时虽然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意见却高度一致,就是要突破脑袋中固有框框的限制。
他们说,找矿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对地质作用、成矿规律等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因此,找矿应该不断地用新认识去做指导,不能被原有的认识束缚住手脚。
那么,在瓦厂坪找矿中,三总队的技术团队突破的框框有哪些呢?苏书灿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
一是认识地质规律要突破行政区划的框框,以地质单元为主。
他说,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质工作者在黔北开展区调时,就发现了铝土矿的找矿线索。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省有色地勘局三总队、省地矿局106队对这些线索进行了追踪,先后在务川、正安、道真县境内陆续开展以找铝土矿为主要目标的地质工作,并发现了若干个铝土矿床(点)。但是,由于当时正值地质工作低谷期,投入跟不上,对这些线索的追踪均告一段落。
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些找矿点进行论证时,人们往往会将它与黔中铝土矿的成矿时代、成矿层位进行对比,并逐渐形成了“黔北无大矿”的认识。而这一认识,又几乎成为贵州铝土矿勘查的共识。
苏书灿说,自上世纪60年代起,他就在黔北从事地质工作。经过几十年的野外踏勘和研究,他发现黔北铝土矿和黔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成矿时代和环境。从含矿层看,黔中铝土矿的含矿层为砂页岩,黔北有一层黄龙灰岩,实际是被侵蚀的结果;从成矿时代看,黔中为下石炭系,黔北为二叠系;从沉积环境看,黔中的海浸方向集中在南方,黔北则从东北方向来。苏书灿强调:“从地质单元或成矿单元看,黔北和黔中并不是同一单元。”
他说,自已的这一认识还得到了找矿实践的证实。据他介绍,1977年,重庆就在大佛岩找到一个大型铝土矿床。这一找矿成果,其实就是对原四川省地质局一〇七队1∶20万南川幅区调工作发现线索的追索和深化。值得注意的是,南川幅区调图实际由重庆南川和贵州务正道地区两大片组成。因当时工作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历史时期,工作区又跨越两省,因此,贵州境内的南半幅的矿产调查工作明显不够,遗漏了许多铝土矿床和矿点。
二是对矿床开发价值的认识要突破采矿方式的框框。
苏书灿说,因此前我国发现并投入生产的铝土矿,均以露天开采为主,因此业内也形成了一种思维惯性,即铝土矿是否具有开采价值,要以资源的露采比例为主要根据。有关部门甚至出台了专门规定,凡露天开采比例达不到50%的铝土矿床,均不投资继续勘查。进入新时期后,这一框框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基于这两点认识,苏书灿执著地认为,黔北铝土矿有找大矿的潜力。
2007年三总队提交了4397万吨的详查报告并通过省国土资源厅评审,消息顿时在业内引起震惊。
为撬开天窗搭建天梯 一天最少30公里山路
谈起找矿突破的技术性问题,这些地质技术人员都有条有理,滔滔不绝。但面对记者在项目实施中如何认真敬业、艰苦奉献的追问时,这些技术人员却一个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甚至显得有些腼腆,说起来也只有些概念性的语言。
这大概就是地质人员的可爱之处吧!在此,记者也只好用概念性的语言将他们找矿中的艰辛略记如下:
行。俗话说:看山累死牛。瓦厂坪就是这样,其实一点也不平。为了保证每一个数据的真实,每一个描述的准确无误,他们每天山上山下行走的路程最少在30公里以上。有时,当有的技术人员对某一个数据产生疑问时,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再次返回到作业点。
住。先住在当地老百姓家中,条件还算说得过去。后来,随着项目逐步深入,工作量日趋加大,为节约路上的时间,他们就搬到了勘查区附近一个废弃的林场仓库里。“虽说是危房,但夏天的晚上可以看星星,而且空气流通顺畅,有益健康。”他们说得很幽默。
食。勘查区地处偏僻山区,施工期间大家基本成了素食主义者。每天早上出发,带的中餐只有饼干和凉开水。偶尔有荤菜改善一下,这些已过而立之年甚至年过半百的地质人,也会象小孩似的开心好几天。
守。在从预查、普查到详查的几年中,除春节前后近一个月时间外,项目组的人员基本上都守在了瓦厂坪。冬天要抵御严寒、夏天要忍受酷暑,寒来暑往陪伴他们的是风吹日晒、雨淋雪冻。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发生前,他们还在紧张施工。等到冰冻发生后,施工不能进行了但人也下不了山、回不了家了。
敏于行而纳于言。既然这些可爱的地质人不愿意多说自己,记者也不愿意让他们为难。也许从这一成果的有关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为了撬开这一天窗,贵州有色人所做的努力与奉献:
快速突破。在计划经济时期,要提交瓦厂坪这类大型规模的铝土矿床,一般20年左右的时间,但在贵州有色人的努力下,瓦厂坪从预查到提交详查报告,仅用了不到6年的时间。到2007年,贵州有色地勘局三总队的这些地质迷在此共提交铝土矿储量4397万吨,潜在经济价值在1700亿元以上。
高投入产出比。瓦厂坪矿床累计投资约1470万元,平均每探获1吨铝土矿资源量仅花费0.33元,每米钻探探获的土矿资源量达4004.8吨铝。与此同时探获伴生金属镓7372吨,氧化锂69188吨。
在这一成果的鼓舞下,贵州有色地勘局、地矿局先后在务正道地区启动了多个铝土矿勘查项目,并获得了实质性进展。
这一成果更让务正道三县人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此前,三县是典型的农业县,而且是全国唯一的仡佬族聚集地区。以务川为例,2009年全县财政收入仅1.07亿元,城镇居民全年可支配收入仅为8445元。瓦厂坪这一找矿成果,无疑会成为务川县人民致富的天梯。
更令人鼓舞的是,遵义市在黔北铝土矿资源综合开发的规划中,以形成贵州新的铝工业基地为目标,在建设铝土矿从采矿到氧化铝、电解铝、铝型材完整产业链条的同时,还针对当地水能资源丰富、开发空间巨大的特点,进行了水电资源开发的同步规划。未来,黔北将形成铝电煤联合开发、滚动开发的格局。
撬开的是天窗,搭建的是天梯。贵州有色人的执著,开启了黔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灿烂未来。(来源:国土资源报 记者 于德福 特约记者 徐国端)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