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四光奖获得者李子颖建言
一个人一年内可以做几次核磁共振、拍片等带有放射性辐射的医疗检查?这个问题,医生未必给出科学的答案。而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院长、李四光奖获得者李子颖给出的答案颇令人信服:应由放射性辐射剂量决定。
李子颖解释,放射性本底是指自然环境中穿过地球大气层的宇宙射线和地壳中天然放射性物质所构成的辐射总称。通俗地说,放射性本底就是天然放射性环境。因为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土壤、水中都存在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放射源,如铀、钾、镭、碳14及其衰变产物等。因此,其实我们每天都在接受这类放射性辐射,也就是本底辐射。
现有研究表明,放射性辐射对人体健康是有损害的。大剂量辐射最严重的可导致人死亡,小剂量的辐射虽不会致人死亡但并非毫无损害,往往需经一段时间以后才会表现出一些症状来,具体时间的长短取决于辐射剂量的大小。同时,放射性辐射也能损伤遗传物质,引起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一代甚至几代受害。基于这些研究,我国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规定,确定了我国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标准,即工作人员全身均匀辐射的年剂量当量不应超过50毫希沃伏(mSv),公众中个人受辐射的年剂量当量应低于5毫希沃伏(mSv),且以上这些限制不包括天然本底辐射和医疗辐射。
“这说明要将人们的放射性辐射剂量控制在安全值范围内,就必须先弄清天然放射性本底辐射量的准确值。”李子颖说,此外还要考虑工作、家居环境中电脑、电视等电器的放射性辐射量。
放射性本底不清会产生哪些后果呢?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表明,瑞典、美国、联邦德国等国家,在工业化早期由于不加控制地应用天然放射性核素比活度较高的建筑材料而导致居民受到的辐射量明显增加。在联邦德国,由于施磷肥导致居民受照剂量增加了5%,长期如此,将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波兰的一份调查认为,天然本底辐射水平最高的地区,白血病的发病率也高。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李子颖建议,首先应开展全国放射性本底调查。李子颖介绍说,此前,我国的放射性本底调查主要是为了寻找放射性矿产。截至2013年,我国共完成航空放射性测量40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高精度的面积只有286万平方公里,不到全国陆地面积的1/3;车载伽马能谱测量面积不到30万平方公里,仅为全国陆地面积的3%。因此,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国家应尽快设立以解决人们生存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放射性本底调查专项。这一专项应包括:开展航空放射性普查,即对尚未开展航空放射性测量的陆地面积,应尽快安排航空放射性普查工作,摸清全国放射性本底情况,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等提供放射性环境依据;对经济发达区、人口密集区进行大比例尺放射性环境调查,目前我国此类地区的放射性环境调查尚属空白,在普查的基础上应开展更大比例尺的放射性本底调查,省会以上城市和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应优先安排;对相对富铀的花岗岩、碳硅泥岩、磷块岩区进行重点调查,已有的航空放射性测量表明,这三类岩区是放射性本底值较高区域,应进行重点调查;调查方法应应用最新技术方法和设备,在航空测量的同时,根据调查区域的情况分别采用车载测量、人工现场调查等;项目中应设立综合研究专题,建立全国放射性本底数据库,形成全国和不同行政区域、不同比例尺的系列放射性本底图。
李子颖说,放射性本底调查,首先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转变观念。在对待放射性辐射的问题上,既不能无视也不能谈核色变,更不能认为放射性本底高值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而加以掩盖,应科学应对处理,对具备资源利用的还可合理开发。其次,要将放射性本底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前置条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设立前均应开展详细的放射性本底调查。最后,要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在国土资源开展放射性本底调查的同时,建设、环境、卫生等部门应开展住房生活环境的放射性调查,为打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