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读:颠覆性制度创新已成为35年改革进程中国有地勘单位又一次面临的重大抉择。能否以全新思路来设计地勘单位改革,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诠释地勘单位改革的战略意义,不仅关系到国有地勘单位未来的发展命运,更关系到找矿突破乃至国家的经济安全。
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公益性、商业性地质队伍如何按公、商地质工作需求进行分类?地质找矿新机制中的“商业跟进”如何实现?不仅成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地勘单位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重大问题,也使地质勘查行业成为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方面,颠覆性制度创新已成为35年改革进程中国有地勘单位又一次面临的重大抉择。能否以全新思路来设计地勘单位改革,从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诠释地勘单位改革的战略意义,不仅关系到国有地勘单位未来的发展命运,更关系到找矿突破乃至国家的经济安全。
对宏观环境变化的误判,将导致地勘行业改革停滞徘徊
地质找矿中的关键要素是活劳动,活劳动即指从事地质找矿活动的人。活劳动的理念、精神和技能直接关系到地质找矿能否突破,制度创新则是活劳动中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被激活、迸发、涌流的关键和基础。因此,地勘单位的体制创新事关找矿主力军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找矿突破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在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只有点题却没有破题和解题的现实面前,我们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却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改变。
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由粗放、低水平数量扩张向集约、质量效益提升型转变,“十二五”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拐点。一是在我国人均GDP接近10000美元时,GDP增速已明显放慢,GDP增速在2008年、2009年已分别下降到9.6%、9.3%,2010年二季度至2012年三季度甚至出现10个季度的连续下滑。今年一季度增速在去年四季度7.9%的基础上继续下滑到7.7%,二季度又下滑至7.5%,三季度也仅回升至7.8%,预计全年增速在7.6%左右。二是我国部分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近年来逐渐减弱。一方面劳动供求格局发生重大改变,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并使高储蓄的水平不如以前,从而使资本供应进一步减少,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有所减弱。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已达35%。另一方面重工业峰值逐渐临近,重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的比重于2009年达到70.5%,超过日本、德国、美国等在工业化过程中达到的峰值。三是节能减排将对资源需求产生刚性影响。2000年至201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占全球新增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54.1%,石油占43.3%,天然气占11.5%,煤炭占86%,发电量占48.3%。然而,我国单位能耗产值仅为3.8美元,而德国、日本和美国分别为8.4美元、8美元和6美元。如果我国强化节能减排工作,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将进一步降低。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决定生存,更决定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时间里,GDP年均增幅始终保持在10%左右,但同样是在高速发展的环境里,地勘单位却经历了境遇相反的冰火两重天。在上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我国工业化主要以轻纺工业为主,对矿产资源有效需求不足,因此地勘单位获得政府支持和开拓市场均十分困难。而新世纪的前十年,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使资源、能源需求空前高涨,短短十多年中我国由资源、能源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资源需求使地勘单位迅速由行业配角成为主角,政府的事业费投入和公益性地质工作日渐增多,市场项目也愈来愈多。这充分表明影响地勘单位生存环境的决定因素并非为较高的经济增速,而是资源的有效需求。“十二五”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是一个中长期趋势,我国GDP增速的减缓将对全球40%左右的大宗商品需求产生影响。巴克莱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投资大宗商品的总资产规模下降到3490亿美元,为近三年来最低水平。投资者对大宗商品的持仓创纪录地下降了630亿美元,甚至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下降幅度。标准银行的研究结果显示,如果中国GDP增速放缓,全球对铜、钢铁等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显著下降。《2013年三季度国土资源管理形势分析与展望》报告也指出,全球勘查活动指数持续走低,8月份跌落至历史第二水平。今年上半年国内非油气固体矿产勘查投入165亿元,同比减少24%,出现了十几年来国内地质勘查投入的首次下降。以上充分证明了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变,将或快或慢地影响大宗商品价格,进而影响勘查活动的投入,最终影响到地勘单位的生存环境,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使我国地勘行业面临着不同的改革环境。已错失了一次改革机遇的地勘单位,如再误判形势,不仅会直接影响新形势下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大局,更会使地勘行业重新陷入更加被动、更加困难的境地。
国有地勘单位改革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始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5年中改革经历了两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78年至1984年,重点进行了以土地承包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短短三年就将集体所有、集体占有使用的土地制度转变为集体所有、农民个人占有和使用的新土地产权制度。
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决定,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此改革进入了以国企改革为重点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企的渐进式改革主要在不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条件下进行,以扩权让利和承包经营为重点来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实行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而此时的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基本与国企改革同步,进行了预算包干节约分成和承包经营,按专业化分工要求改组地质队伍,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方式进入市场。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分水岭,十四大第一次提出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公司法》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1999年9月召开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在此基础上,国有企业全面并迅速地进行了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和产权制度变革。在这个环节上,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开始掉链了。上世纪末,国务院办公厅37号文针对国有地勘单位的体制改革明确指出,要“将原地质矿产部所属的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质勘查单位统一划归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并逐步实行企业化经营。”“冶金、有色、轻工、化工、建材等部门所属的地质勘查单位,可以从各自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改组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
然而,面对国企轰轰烈烈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变革,面对中央、国务院以及行业主管部门明确的改革要求,国有地勘单位却因属地化过程中的顶层设计缺失而停滞了市场化改革步伐,“戴事业帽子、走企业化路子”成为国有地勘单位十几年来习惯和依赖的改革路径。(未完待续)(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