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描述信息
这是描述信息
搜索
搜索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
/
地勘单位不改革 地质找矿难突破(二 三)——对找矿突破主力军建设的几点看法

地勘单位不改革 地质找矿难突破(二 三)——对找矿突破主力军建设的几点看法

  • 分类:行业综述
  • 作者:
  •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 发布时间:2013-12-19 00:00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地勘单位不改革 地质找矿难突破(二 三)——对找矿突破主力军建设的几点看法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综述
  • 作者:
  •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 发布时间:2013-12-19 00:00
  • 访问量:
详情
新闻导读:资金、劳动和不确定的矿产资源存储区块是地质找矿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资金上来看,公益性地质找矿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金,执行的是核销制度,提供的是社会公共产品。
 
         从政府的初衷来看,同意继续“戴事业帽子”,或许是对国有地勘单位过去贡献大、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回报和扶持,或许是出于对最终“走企业化路子”的一种过渡性政策考虑。尤其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对中央下放的地勘单位改革工作有一个衔接过程;另一方面不可能像中央部门一样只需单纯考虑一个行业的改革问题,而必须把地勘单位改革与同一个地区的其他事业单位改革统筹起来考虑。因此,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只完成了组建国家级公益地质队伍和中央地勘单位的属地化任务。而属地后的国有地勘单位基本没有按照国务院办公厅37号文要求转制为企业或并入企业集团。
 

  与此同时,由于地方财力的逐步好转,地勘单位的事业费不断增加,地勘单位在获得财政资金的同时还能通过市场项目获得其他收入。事业费的足额发放、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项目的不断增多使地勘单位的日子逐渐好过,职工收入随之提高,事业性质的养老、医疗体制收益也远高于一般的企业。两头利益均沾的既得利益使事企不分的体制成为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的“乌托邦”,也让长期贫困的国有地勘单位潜移默化中滋长了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于是,百局千队格局依旧,同质化、低质化现象普遍,非地勘的多种经营依然是地勘单位的主要产业(总收入中的大部分仍然来源于非地质勘查),“公益类”也因此成为此次分类改革中国有地勘单位的主流呼声。
 

  在国土部及八部委联合组织的地勘单位分类改革专题调研中,除了极个别的单位主动希望划为生产经营类和少数几家已被政府改制为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都希望划入公益类。“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已成为绝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所依赖的改革路径,而这一“路径依赖”恰恰是地勘单位的改革死结、发展死结。2011年,中央5号文件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行全面部署和启动,要求在5年内完成实质性改革任务。但整个地勘行业除了基层利用国家政策性文件来希望继续保持公商不分、事企不分现状外,并无覆盖全行业的改革顶层设计。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深水区改革,将着重解决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改革的决心之强、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将是前所未有的。任何侥幸心理和错误判断都将再一次贻误地勘单位的改革大业,判断和设计上的失误将会给整个行业带来无法预料的生存危机,从而导致找矿主力军建设受挫,找矿突破受到影响。在事关国有地勘单位未来发展命运的改革问题上,主动改与被动改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早改和迟改的结局也大相径庭。
 

  厘清市场关系 积极改革 打开找矿新模式
 

  摸着石头过河的35年改革历程中,我国改革布局从农村转向城市,并逐步步入深水区,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深层次体制矛盾,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标志着35年渐进式改革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从农村和国企为重点的改革,转向以政府为重点的改革。与35年来改革的每个阶段相比,今天中国的改革面临的改革环境、改革的实质内容、改革的推进路径都有了重大改变。而本轮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政府与市场的矛盾,使政府从资源的配置者转为市场的监督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
 

  我们应该清晰地看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中的“政府”并非简单地等同为国家机关,它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国家行政机关,还包括非居民和非企业的、所有和市场相对应的机构,如事业单位和行业协会等组织,甚至还包括垄断性国企。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垄断国企构成的体制内与民营经济等社会组织构成的体制外已显现出轮廓分明的二元分割,这种格局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市场与政府的界限没有厘清,这个边界就是市场能做的就要交给市场,市场失灵的就要交给政府。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地勘事业单位不知不觉中已面临着被改革的命运。一方面,国有地勘单位的人员经费、装备投入、养老和医疗保险均来自纳税人缴纳形成的财政收入,探矿权大多来自行政资源的配置,许多地勘单位的主要领导不仅有行政级别,还兼任政府组成单位的领导职务。一方面,30多年来的改革并没有对国有地勘单位的体制进行实质性变革。地勘单位不仅未能形成泾渭分明的公、商地质队伍,更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小而散、同质化的布局不仅几十年不变,还因为事业费和市场的双向获利而成为既得利益者。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改革将从面对具体的经济问题转向面对相互交织的经济社会矛盾,从经济体制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全面进发,以厘清政府和市场关系为重点的改革将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破除既得利益群体和固化的利益藩篱、打破垄断将成为改革的主要内容。地勘单位囿于自身体制、既得利益等多方面原因,已经成为改革的重点,改革由此还将会加速。如果我们此时还在误判形势、不能有所作为的话,不仅会丧失难得的改革机遇而扼杀自己的未来,还会让找矿突破蒙上阴影。
 
 
 
 

  地勘行业改革不能回避市场主体培育

 


  资金、劳动和不确定的矿产资源存储区块是地质找矿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从资金上来看,公益性地质找矿资金来源于政府的财政资金,执行的是核销制度,提供的是社会公共产品。商业性找矿资金来源于市场上的商业性“投资”,它有着投入的商业动机和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利润,追求资本的增值。从“劳动”来看,找矿中的劳动要素既包含了物化劳动(装备),更包含了活劳动,而活劳动主要指从事地质勘查的队伍和人员。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动和要素流动均应由市场进行配置,而不是由政府来进行配置。然而,一旦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划归公益类,有可能会重创地勘市场的微观主体,使市场无法配置资源。

 


  1. 勘探市场的竞争主体缺失,找矿突破主力军力量将严重削弱。目前,我国80%以上有资质的地勘队伍都集中在国有地勘单位。如果绝大多数地勘单位都划进公益类的话,则意味着国有地勘单位不再是可以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近60万地勘职工无法进入微观市场主体。我们从来都不否认地质找矿需要一支精干的公益性地质队伍,但这支队伍的特点是精干,因为它只需要负责提供有边界的“社会公共产品”,目标只能是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单位利益最大化,因此它不能从事其他商业性活动,不能参与市场竞争。政府的公益性地质工作提供的公共产品是为了引导社会资本的投入,公益性地质工作是为了化解商业性地质工作的风险,商业性地质勘查才是找矿突破的主要内容和重点。从各国的找矿实践来看,公益性地质调查资金源远小于商业性勘查投入,公益性地质队伍远小于商业性勘查队伍,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适应地质找矿需要的各类矿业和勘查企业才是找矿突破的主力军。大多数国有地勘单位成为公益性地质队伍后,这支不仅人数众多,而且还有着地质信息的优先获得优势、国家的资金支持优势和政府的行政资源优势。这些行政色彩的垄断性优势其本质是“既得利益优势”,对于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是不公平的,对于市场经济秩序也是一种扰乱。我们应该从十八届三中全会看到中央对改革的决心。随着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推进,公益类地勘单位将在工作领域、经费收支、职工收入等方面逐步规范并受到限制,政府和市场的界限一定会厘得很清。只有商业性地质找矿队伍才能以市场主体身份在勘查市场上进行竞争,同时通过招投标参与公益性地质工作。而大多数国有地勘队伍划归公益类后,留给商业性地勘企业的资源则会很少,这样的结果意味着商业性地勘市场主体将会缺失,它将拖累中国商业化地质勘查市场的建设进程,严重削弱地质找矿主力军的有生力量。

 


  2. 国有地勘单位划为公益类后,较多数量的探矿权将无法由市场进行配置。因为历史的原因和地勘单位的专业需要,有较多探矿权属于国有地勘单位,如果国有地勘单位大部分划入公益类,这部分探矿权将留在非市场主体的公益类组织内,很难像市场主体的物权一样由市场进行配置和自由流动。在市场无法配置矿权的情况下,找矿突破中的整装勘查将受到极大制约。整装勘查需要对同一成矿带上的诸多矿权按市场方式进行整合,地勘单位用探矿权参与整合的目的是希望获得收益,但公益一类的收支两条线已经堵死了此类地勘单位的市场之路。公益二类目前来看虽还未最终堵死市场之路,但真正规范的政策并未出台,未来可能是国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来给予财政支持,同时国家有可能在服务领域、人员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对公益二类单位进行严格的规范和限制。如果矿权投资无法获得收益,将严重影响地勘单位用探矿权进行投入的积极性。大量探矿权不能在整装勘查中按市场方式进行整合,则一定会对找矿突破产生重大影响。

 


  3. 公益类地勘单位的职工收入将普遍下降,从而导致优秀技术专业人才流失,地勘单位空心化。毋庸讳言,目前许多国有地勘单位仍然热衷“公益类”,是源于对现有事企不分体制的满足,也是对目前事企不分体制等同为公益类的一种误解,即希望通过划为公益类使现有事企不分体制能继续维持下去。其实,只要客观分析当前国情和中央的改革决心,就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中央下决心通过本次改革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与市场对应的事业单位理应包含在广义的政府概念之中。收入中既有财政收入又有市场收入、运行中既有政府资源又有市场资源的事企混合体制一定是本轮改革的对象。改革到位后公益类单位将逐步规范,特别是职工收入将会普遍下降。据对东部沿海某省地勘单位调查,目前正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年薪为40万元左右,但按照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政策,年收入普遍要降到12万元左右。从事野外工作的地质队普通职工,年薪目前大都在12万元以上,但按照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政策,年收入只能为6万元左右,约为现在的一半。在收入下降的同时,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企业并轨已在推进之中。另外,事业单位由于产权制度缺失和事业身份限制,无法按市场要求对高端人才进行股权激励。利益导向始终是人才流动的基础,低收入将直接导致大量优秀专业人才离开国有地勘单位,导致国有地勘单位空心化,这对找矿突破主力军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未完待续)(t)

相关资讯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地质矿产分会主办

联系电话:010-84927653 

联系邮箱:dzkcfh@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外北苑5号院4区科研楼

版权所有:中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信息网    备案号:京ICP备05010022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SEO

这是描述信息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