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从传统文化角度来说,“生态意识”的概念早在中华历史的诸子百家典籍中已经滥觞。最具代表性的论说应首推“天人合一”思想,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转化为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从中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历程来看,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说推崇“天时地利人和”,时至今日,仍不失为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所追寻的“大道”及“终极目标”。用现代观点来诠释这一“终极目标”,即公正、高效、和谐,终至人文发展。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这也基本上符合儒家中的“仁和”观点。从生态文明的角度考量,也完整地印证了《孟子·尽心上》中的论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当然,以上诸此,放在矿业领域也必然适用。
《荀子·天论》中有论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及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领域,人类在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日益增多的同时,也对人类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性的影响: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植被破坏、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污染等,而诸如此类完整地覆盖了海陆空的生态之祸无一不与矿业有关。
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近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宣布,经过对7份油污样品油指纹的检测鉴定,其采自曹妃甸西坑坨岛和浅水湾浴场的4份油污样品(原油)油指纹,与中海油天津分公司渤南油气田群“渤海友谊号”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装置(FPSO)外输油样油指纹基本一致。而更多的未知来源的燃料油污染,占16例油污样品中的14例,在山东、河北都均发现踪迹。也就是说,中海油可能再次事涉渤海漏油事故。早在2011年,美国康菲公司与中海油合作开发的蓬莱19-3油田发生严重溢油事件。事件经曝光后,国家海洋局立即介入调查,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才控制了污染蔓延,有多个民间环保组织甚至向两家公司提起了公益诉讼。在整个事件中,溢油累计造成渤海湾附近5500多平方千米海水被污染,近200名养殖户直接经济损失共达数亿元,而由此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毁灭性破坏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最终中海油和康菲公司支付了将近20亿元人民币,用于对秦皇岛市渔民的补偿和赔偿溢油事故对海洋生态造成的损失,并承担保护渤海环境责任。
海洋是一个宝贵的财富资源,要重视发展和提高海洋开发与保护能力。我们要充分考虑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海洋开发内容及开发现状,并与陆地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区相协调。各类开发活动都要以保护好海洋自然生态为前提,尽可能避免改变海域的自然属性,控制围填海造地规模,统筹海岛保护、开发与建设。与此同时,还要发挥海洋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先行作用,在我国管辖的海域,以及可开发的公共海域和极地地区,地质调查工作应该全面开展,从而尽可能多地为开发海洋资源提供支撑。
绿色开采陆地矿产
据2011年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全国矿业开发占用和损毁土地约166万公顷,其中尾矿堆放占地约91万公顷,露天采坑占地约52万公顷,采矿塌陷占地约20万公顷。矿业开采大量破坏了植被和山坡土体,产生的废石、废渣等松散物质极易促使矿山地区水土流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已达数百亿元。而全国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全国采矿活动平均每年产生的废水、废液也以百亿吨计算。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导致部分区域地下水、地表水渗漏,造成大面积疏干漏斗,引起地表严重缺水,严重破坏了水资源的均衡和补给条件,导致矿区及周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良好生态环境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我们应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和和谐矿区建设,加大实施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工矿废弃地整治、矿山复绿行动的力度;继续加强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加强基础调查,构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加强监测预警,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切实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注重开源节流,保障发展。另外还应强化基础地质工作,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增加地质勘查投入;着力转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把节约放在首位,综合勘查与综合开采,大幅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双赢;统筹考虑我国地质条件和资源基础,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充分挖掘国内增储增产潜力;鼓励和引导国内企业积极参与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国际合作,实现矿业共赢发展。
逐步替代传统能源
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代世峰在他的《煤型稀有金属矿床》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煤炭产量和消费仍各自牢牢占据世界煤炭产量和消费总量的“半壁江山”。而据他的研究证实,在以煤炭为主要燃料的贵州及部分西南地区,很多人患有氟斑牙、氟骨症。这主要因为煤炭燃烧中释放砷、氟等稀有金属,大气污染导致人体中毒。而他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很多煤层中所含的稀有金属及常规金属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且工艺流程并不复杂,投注成本甚微。根据此项研究,神华集团在2010年前后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相关技术整合,在准格尔盆地的煤田上马完备的生产线,以提炼回收粉煤灰中含量高达50%的三氧化二铝,为企业增加不菲的收益,也体现了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
传统能源高能耗高污染,已经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适应日益严苛的环境要求,可代替的洁净能源、新能源的开发呼之欲出。时代之下,我们应积极打造“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平台,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大力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矿业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提高我国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另外还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保护洁净的空气,还要要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寻找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的新能源。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
《荀子·天论》中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蓄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忘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物理而物失之也;愿于物之所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这句话突出强调人类的命运在于如何对待自然界,充分而合理地利用和爱护好生态资源,避免误入“尽亡”的生态沼泽。
事实上,我国现代社会对于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的关注基本是与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同期并行的。早在1983年自然辩证法理论讨论会上,就有人曾提出人与自然不是主仆关系,人应该协调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1994年,我国政府批准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标志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总体战略决策行动方案的确立;1996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决策;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着重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12年7月,胡锦涛同志再次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生态文明是注定要持续推进的执政使命。这就要求关系国民经发展的各项政策的制定要切实从执政理念和顶层设计上科学统筹,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类空间科学布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个效益有机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t)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