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后,金昌将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循环发展,生机无限”的发展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完善“三大体系”、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十大产业链”。
金昌发展循环经济的特征与模式
2008年,甘肃省第一次循环经济现场会在金昌举办,循环经济“金昌模式”在会上作了交流,初步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格局。企业小循环就是以减量化为重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产业中循环就是以资源再利用为重点,围绕重点企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招商引资,就地转化,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实现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区域大循环就是以园区为平台,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循环经济“金昌模式”不断丰富完善,基本特征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共生发展、科技引领支撑、园区承载集聚、机制创新保障”。2011年10月,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全国60个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其中“金昌模式”被确定为全国区域循环经济12个典型案例之一,并编入中组部全国干部培训教材。
资源循环利用。以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为目标,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大力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加强资源循环利用、能量合理流动和价值逐级增值,形成相互利用废料的生态工业链,推动资源优势转化,整体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和水平。
产业共生发展。在不同产业、行业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的链接代谢关系,着力延伸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和化工产业链,使有色冶金、化工、能源、建材、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相依共存,提高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联度,实现产业的共生发展和有效集聚。
科技引领支撑。注重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立足产业需求导向,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着力加强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最大限度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园区承载聚集。坚持把园区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和产业聚集能力,推动企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聚集生产、集中治污、集约发展、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
机制创新保障。发挥地方政府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激励制度,着力构建“循环”与“经济”之间的对接格局,形成以政府为主导、规划为先导、园区为平台、企业为主体、科技为支撑、项目为重点的发展机制。
今后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与重点
甘肃是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区,金昌是全省循环经济示范区。今后,金昌将围绕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强化“循环发展,生机无限”的发展理念,围绕“一个目标”、完善“三大体系”、实施“五大工程”、打造“十大产业链”,努力实现有色金属深加工向新材料产业方向转变、化工产业向精细化方向转变、新能源产业向就地消纳方向转变,不断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全省2015年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起到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作用。
“一个目标”:到2014年建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
“三大体系”:完善工业、农业、社会三大循环体系。
“五大工程”:一是百万吨有色金属深加工工程。不断延伸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链和冶金产业链,力争“十二五”末有色金属及加工材年产量超过150万吨,全市60%以上的有色金属初级产品实现就地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的加工增加值超过现有有色金属原材料的加工增加值,把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成“千亿元产业”,把金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成“千亿元园区”。二是百万吨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工程。紧紧抓住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快向中西部布局的政策机遇,争取进入全国第三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重点实施西部再生有色金属示范基地建设和垃圾发电等项目,力争到2015年,形成年回收、拆解、分选废旧金属产能240万吨能力,再生资源加工利用170万吨,实现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量70%以上。三是千万吨工业固废处理工程。加快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实施铜渣选矿、镍弃渣还原提铁、白烟灰综合利用等固废综合利用项目,延长清洁能源、建材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力争“十二五”末年处理工业固废1000万吨以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高到66%以上。四是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开发和转化工程。加快发展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业,力争“十二五”末全市风光电建设规模达到500万千瓦,到2020年风光电开发规模超过1000万千瓦,建成千万千瓦级风光电基地和国家新能源利用示范城市。五是千万吨化工循环产业工程。重点发展和延伸以硫化工、氯碱化工、氟化工、磷化工和煤化工为主的化工产业链,力争“十二五”末化工产品产量超过1000万吨,建成西北地区重要的化工基地。
“十大产业链”: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链、冶金产业链、硫化工产业链、氯碱化工产业链、氟化工产业链、磷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清洁能源产业链、建材产业链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链。(t)

有色地质矿产分会
扫码入群